近日,《天津市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实施方案》发布,天津将有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,
9
月
30
日全市区域内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。
2017
年
9
月,中国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、财政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《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》,方案以
“
保障国家粮食安全
”
作为实施的基础和前提,提出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到
2020
年,乙醇汽油在全中国基本实现全覆盖。
从美国、巴西这两大农业大国的实践经验来看,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仅没有影响粮食供应安全,而且能够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上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。
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,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已经成为其调控玉米种植业和加工业的重要手段。从上世纪
70
年代起,美国玉米单产逐年提高,在种植面积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,玉米产量由
1.5
亿吨增长到
3.8
亿吨,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库存压力。不仅如此,生物燃料乙醇价格直接挂钩能源市场且需求相对稳定,维持了玉米价格,确保了农民收入,并有效刺激了农业资本的投入。
同样,巴西作为世界最大的蔗糖出口国,也在
70
年代中期推出了用甘蔗乙醇替代石油的
“
国家乙醇燃料计划
”
,且逐步形成了
“
以法定目标下的弹性区间、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运行
”
的机制,实施甘蔗
–
糖
–
乙醇联产,这种弹性机制通俗地讲就是,如果食糖供过于求,糖价下跌,就提高汽油中燃料乙醇的掺混比例,促使更多的糖用于生产乙醇,从而降低食糖供给以促进糖价恢复,反之亦然。
巴西的甘蔗乙醇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,年产乙醇
2189
万吨,超过汽油消耗的
40%
,乙醇和蔗渣发电已占全国能源供应的
15.7%
;全国已建成完善的乙醇加油设施,还建成了
1000
多公里乙醇管道,使乙醇能和石油一样通过管道运输;并带动了汽车产业发展,目前巴西全国销售的汽车全部是既可使用乙醇又能以汽油为燃料的
“
灵活燃料
”
汽车,占汽车保有量的
70%
。这一做法不仅推动了乙醇汽油的普及,也稳定了国际蔗糖出口市场。
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,可对粮食生产进行有力调节。粮食加工越发达,出口越大,粮食市场就越活跃,加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越强。粮食加工企业、特别是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弹性特征,可以发挥供需蓄水池功能。供给过剩时,多加工国产粮;供给不足时,多加工进口粮;极端情况时,可以强制加工企业停产或限产,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。
短期内,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去库存的燃眉之急;长远看,可以促进粮食供求平衡,提升农业生产,并可通过发展第二代纤维素乙醇工艺,帮助延伸产业链,为农业开辟新的增收渠道,有效带动农业增效、振兴农村经济发展。
首先,燃料乙醇目前主要消耗的是陈粮。发展燃料乙醇能够利于快速消耗库存,为新粮腾出空间,以此保障粮食质量的优质与安全。以玉米为例,截至
2017
年
10
月,中国政策玉米临储库存在
1.9
亿吨左右。在当前粮食供给充裕,玉米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,推行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,将有利于快速消耗玉米库存。发展燃料乙醇对于消解库存将发挥
“
变废为宝
”
的重要作用,可以有效解决粮食转化,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,有利于提升粮食供应安全水平。
第二,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。通过发展燃料乙醇能够保障中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,并成为强有力的农业生产调控工具。燃料乙醇事关两个市场:能源市场和农产品市场,参考美国、巴西的经验,两个市场之间的平衡与共同促进,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产品的转化、调控农产品价格、且能平衡
“
农业增产
”
与
“
农民增收
”
的周期性矛盾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等,为让
“
青山绿山
”
变为
“
金山银山
”
加持。
第三,第二代纤维素乙醇将有望大规模商业化。这一打破以粮食、非粮食为原料,转为以玉米芯、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全新工艺手段,将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一次变革,能够实现
“
农头工尾
”
,成为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、带动农产品废弃物利用及转化的有效途径。据统计,中国农村每年有超过
2
亿吨的秸秆被无序焚烧,不仅浪费了资源,还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。如果纤维素乙醇的发展形成产业化,不仅能够有效转化秸秆杜绝大气污染,还可以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,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。与此同时,对于拉动就业,带动物流、装备制造等多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,有望成为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。
美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,生物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、最清洁的辛烷值来源。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不仅对于农业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,在优化能源结构、改善生态环境、振兴地区经济等多方面更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,将为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水,为能源及农业发展创造更多活力。